▲12月18日,2024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開幕。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
有事,就撥“12345”,已成北京市民遇到難事的第一選擇。
12月18日,2024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開幕,并發(fā)布了《北京接訴即辦理論研究成果》。研究成果顯示,在智慧化方面,北京接訴即辦改革通過全面引入大數(shù)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,實現(xiàn)了市民訴求的精準分配與高效處理。改革中的“智慧治理”不僅優(yōu)化了政府內部流程,更建立起市民監(jiān)督與評價的長效機制,形成了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新生態(tài)。
自2018年正式提出以來,“接訴即辦”經過不斷探索和完善,已成為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一張新名片。數(shù)據顯示,北京接訴即辦改革6年來,共受理群眾和企業(yè)反映1.5億件,響應率始終保持在100%,解決率和滿意率雙雙提升至97%。
這種回應民意的高效化、對民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的高解決率和高滿意率,正離不開對大數(shù)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積極運用和巧妙借力。
比如,通過智能來電意圖識別、智能分類推薦等技術手段,話務員工單錄入速度已由過去的平均7.2分鐘/件提升到4.8分鐘/件,有的甚至從接到市民來電到完成派單僅需1分鐘。這顯著提升了來電受理效率和問題解決效率。
再比如,借助大數(shù)據技術,從1.5億條民生數(shù)據中精準篩選出市民關心的60余個“每月一題”,通過小切口改革啃下一大批事關民生福祉的“硬骨頭”。這又進一步擴大了問題的解決范圍。
當然,技術只是手段,接訴即辦不斷優(yōu)化的背后,更是城市治理思維和治理范式的創(chuàng)新突破。首先,主動擁抱新技術,致力于從“治理”向“智理”轉變,持續(xù)提升市民熱線的受理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本身就是民本思維與開放理念的一種體現(xiàn)。
其次,借助新技術,接訴即辦實現(xiàn)了從最初的“手忙腳亂被動接電話”到“深挖數(shù)據主動找問題”,從“有一辦一”向“舉一反三、主動治理、未訴先辦”的轉變,這更是一種治理范式的變革。
眾所周知,數(shù)以億計的民意訴求背后,往往有大量共性問題。僅僅是通過“一事一辦”“有一辦一”來回應解決,不僅可能治標不治本,還會帶來大量重復受理,無助于在整體上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,甚至使得很多突出問題貽誤根治的最佳時機。
2021年起,北京基于上一年度12345民生訴求大數(shù)據分析,“算出”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點、治理堵點,建立“每月一題”專項治理工作機制,就大大解決了上述“痛點”。由此帶來的治理成效有目共睹:4年來,共有60余個問題納入專項治理,完成1800余項任務;出臺政策400余項,真正實現(xiàn)問題導向、標本兼治。
可以說,通過積極利用新技術手段,接訴即辦不僅獲得了效能革命,也在治理范式、治理理念上完成了革新。如根據接訴即辦大數(shù)據分析,目前北京已提前將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管理、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等13個問題,納入2025年的“每月一題”專項治理中。
這不僅將為根治相關問題爭取更多時間和主動性,也將讓民眾對民生問題的解決進程乃至城市的發(fā)展有了更清晰的預期。
更進一步,通過深度挖掘民生大數(shù)據,未來還可以推動市民熱線從“窗口”向“窗口+智庫”轉型,為各項民生政策和治理舉措的出臺提供精準參考。這將在源頭推動治理機制和決策的更科學化,進一步從“治”問題向“防”問題轉變。
放眼全球,超大城市治理都是一道復雜的難題。加快推動接訴即辦的“智能化”轉型,不僅將持續(xù)助力北京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,也將為全球超大城市治理探索貢獻具有引領借鑒價值的“北京經驗”。
這本身也為“首善之都”的擔當示范和城市軟實力寫下了一個有分量和代表性的注腳。
編輯 / 徐秋穎
校對 / 劉越